
除了口腔外科的牙醫師外,我想,sinus lift一直都是牙醫師想要接近但又遲遲不敢輕易嘗試的夢靨,一遇到這種病人,不是轉診到大醫院就是轉介給起他同業夥伴,並期望此位病人在植牙與贗復方面可以再經由病人對醫師您的信任不減因而回到您的診所。
左圖是人體骨骼的構造圖,其中Lacunae為骨腔其內包含了osteocyte(骨細胞),Lamellae(板狀骨),Canaliculi(骨小管),皆包含於Osteon(骨元)中。其骨骼周圍有periosteum(骨外膜)包覆,血管行經的管道為Haversian canal(哈氏管)以提供骨骼所需的養分。spongy bone為疏鬆的海綿骨質也稱作cancellous bone、compact bone為堅硬的緻密骨也稱作cortical bone皮質骨。
骨質中有30%左右的organic matrix,98%的organic matrix由Type I膠原蛋白及非膠原蛋白所組成,其餘的2%則包含了各種骨骼細胞(骨母細胞osteoblast, 嗜骨細胞osteoclast, 骨細胞osteocytes)。骨質中其餘的部份為Inorganic matrix其主成分為: hydroxyapatite(HA,氫氧化磷灰石)
上面是簡單說明一下骨頭的基本構造,以下將介紹骨質重建的機轉。
骨移植後,新骨形成機制有三個觀點:
1.骨誘導學說(osteoinduction):BMP(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骨形成蛋白),具有誘導宿主內未分化的間質細胞,分化成骨細胞,並形成新骨。現今較熱門的研究為,以rhBMP II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來誘導產生新骨。
2.骨傳導學說(osteoconduction):簡單來說就是引導宿主骨細胞生長成新骨。
3.骨生成觀點:移植骨中存活之成骨細胞與BMP的誘導功能相結合,共同完成新骨。
根據早期學者Murray研究若是要達到成功的骨質重建,在細胞與組織中,至少須具備下列三項要素:1:必須要有血塊(Blood Clot)2.必須有造骨細胞(ostelblast)3.必須與活體組織接觸
但是若要造就成功的骨重建則需更多相關條件配合,才能真正促進新骨成長。其包含了1損缺區內必需有足夠可促進骨質再生的osteogenic cell來源 ,2在骨質重建再生膜與骨損缺區在之間必需維持適當的空間以利造骨細胞生長,由於骨質重建過程中血塊角色很重要,因此缺損外若有bone graft或spacemaker保護膜支撐傷口區血塊,免於受到非造骨性組織的侵犯,例如,fibroblast纖維母細胞侵犯其缺損區域。另外,維時血塊應有的尺寸與大小,不會因為外在壓力導致血塊位置移位與變形,便可以造就骨重建細胞osteoblast的活性與生長3. 損缺區必需有充分的血液供應與足夠的血管再生能力,缺損區血管由損缺區周圍骨質的骨內膜(endosteum) 內的haversian及volkmann’s 小管與骨髓組織分化後生長進入缺損區完成而來4.在損缺區周圍及上方的軟組織必需完全阻隔在再生膜所涵篕的區域外以免產生阻礙性細胞交互作用(inhibit interaction) 5.手術翻辦區需作足夠的減壓切減(releasing incision)與完整的縫合(Tension-free primary closure) ,有時若縫合區域裂開時,若有使用再生膜如Bio Gide,並不需要重複開刀縫合,只需要以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漱口以防止傷口發炎即可,這也是Bio Gide的特殊功效,因為Bio Gide本身具有加速傷口癒合的功效。
有鑒於在這資訊發達的21世紀,大家對於醫療材料依舊處於懵懂稚嫩時期,期望自己將所學貢獻給社會大眾,揭發醫界不為人知的一面,希望大家都可以捍衛自己的權益,接受最好的醫療技術及生醫材料,不再被父權的大醫師主義所主導,『看病要看的有尊嚴,自己可以為家人爭取更好的醫療資源』。顛覆傳統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為了守舊及尊重而賠了家人與自己的健康難道會比顛覆傳統值得嗎?這個令人省思的議題,需要各位一起來完成.....不要再讓家人深陷大醫師主義與白色巨塔下的危險.....By Davidoctor